現(xiàn)在我們的大腦是知識是發(fā)射器和接收器,需要調用AI獲取海量的知識,解決各種復雜的問題。

看山科技創(chuàng)始人梁翃:AI時代,教育行業(yè)要到哪里去?

2024-06-24 17:45:57發(fā)布     來源:多知    作者:梁翃  

  來源|多知OpenTalk

  整理|王上

  攝圖|張蔚斐

  近日,在多知OpenTalk第45期“AI如何引領教育走向新紀元”活動上,北京看山科技有限公司創(chuàng)始人梁翃分享了AIGC給內容行業(yè)帶來的改變。

  看山科技是一家教育內容公司,在教育信息化領域耕耘了近12年,之前做短視頻內容,做了約3萬個短視頻和10萬的微課和近300萬的教學資源,服務超3000所學校。

  2022年開始接觸AIGC,并很快利用AIGC調整了業(yè)務方向,目前有三大板塊:“瘋鳥AI”品牌,為出版等行業(yè)提供設計服務;愛奇多親子AI藝術課程,培養(yǎng)孩子的想象力和創(chuàng)造力;職業(yè)教育AIGC行業(yè)應用課程,賦能職業(yè)學校,培養(yǎng)新一代職場人。

  對于為行業(yè)提供設計服務,梁翃以出版行業(yè)為例,她提到,AI讓設計的標準平均效率提升是在10到30倍之間,從而重塑了出版流程,帶來生產關系的改變。這也導致看山團隊內部組織架構發(fā)生變化,原來工作流程是線性結構,教研人員然后是文案人員編輯,然后是插畫師,最后是動畫視頻,現(xiàn)在變成小組,每位小組成員都可以完成包括文稿、插畫在內的2-3項工作,小組按照內容的不同方向劃分,以便成員可以積累同一主題方向的專業(yè)性。

  對于教育行業(yè),梁翃認為,比起效率的提升,更加重要的是教育者應思考培養(yǎng)什么樣的人才。在她看來,AI時代,想象力和創(chuàng)造力至關重要。此外,知識還是很重要,不同以往的教育更加側重大腦里輸灌知識,現(xiàn)在大腦變成知識獲取的發(fā)射器和接收器,需要調用AI海量的知識獲取解決問題的答案。

  對于職業(yè)教育,梁翃同樣反對只把AI看成效率工具,教授各種AI工具的使用;主張工作方式因AI而改變;以工作流的方式解決行業(yè)復雜問題,是新的職場人必須要學會的技能。新一代職場人需要學會跟AI共生共處,需要成為更好的AI駕馭者。

  以下為梁翃分享原文(經多知編輯):

  先看AI是誰,對你來說,AI是工具嗎?是伙伴嗎?還是敵人?還是老師?

  對我來說它們都是,首先AI是工具,在我們的工作里辦公室里面每個人每天都要用到五種以上AI工具,它們是我們呼吸一樣共存的工具。

  其次它是伙伴,現(xiàn)在我們常常用AI做一個作品,送給好朋友作為禮品表達感情,這總是收獲他們極大的喜悅。

  它是敵人嗎?它可以打掉一些人的飯碗的時候,就是這些人的敵人。

  它是老師嗎?是的。當我學習很多我的知識邊界以外的內容的時候,AI就是我最好的老師。我們可以跟AI學習一些知識,跟AI學習繪畫,跟AI學習表達。

  除此之外,AI帶給我們很多從未有過的創(chuàng)作方法。

  我最近在用文生音樂AI工具創(chuàng)作《戀曲2030》的音樂,給到AI去學習《戀曲1980》《戀曲1990》,《戀曲2000》,目前這個磨合還在進行當中,《戀曲2030》目前為止寫得還不夠好,但我相信假以時日,我和AI還是可以創(chuàng)作出可以令人動容的音樂。

  我們最近出了一套書,書里面有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叫我們的圖書會唱歌,就是給每一幅世界著名油畫以一首兒歌去解讀它,兒童的文字、音樂和演唱,都是AI創(chuàng)作的,孩子們唱歌的時候學會了莫奈、梵高等大師的藝術作品,學習的過程變得有些甜美。

  我們是一家教育內容公司,在教育信息化領域耕耘快12年了,之前做服務于中小學課堂教學的短視頻內容,已經積累了大概3萬個短視頻和10萬的微課和近300萬的教學資源,服務超3000所學校。

  我們2022年開始接觸AIGC,作為內容公司,我們非常敏銳地意識到了,AI將會給我們以及整個內容行業(yè)帶來顛覆性的變化。

  01

  AI改變出版設計流程,“10個人1個余額可畫1萬張圖”

  這是2022年的時候大家用AI畫的畫,左邊是版畫的老人與海,右邊是一個攝影作品。

  圖片3.png

 

  正當疫情的影響令我們無所適從的時候,AI像照進我們生命里的一束光,這個光照進來三四個月的時候,我們推出了“瘋鳥AI”品牌,為包括出版及教育行業(yè)在內的其他行業(yè)提供內容服務。

  2022年10月我們用AI作為服務輸出,當時給一家知名出版社的一套圖書做融媒體開發(fā),為那本書開始制作視頻內容里,我們采用了AI繪畫。2022年12月,我們開使用ChatGPT寫腳本,寫的還不錯。

  我們聽到過很多批評或反對AI,但是當我們看到AI的第一刻我們意識到這就是未來。曾經一位來訪友人在我們的辦公室不停地說,“AI這不行,那不行”。我們用很低的聲音說“有沒有可能,是你不行?”現(xiàn)場氣氛略有尷尬。AI是要學會駕馭它的,當你的駕馭能力不足夠的時候,它折射回來的可能是你的能力邊界,不是AI的能力邊界。

  我們第一個進入行業(yè)是出版行業(yè),AI創(chuàng)建的風格已經超過了42億種,對于出版內容行業(yè)來講這些風格已經超過人類的需求了。風格庫建立后,任何時候我們都會很快地找到或創(chuàng)建客戶所需要的風格。

  同時,AI能幫出版業(yè)實現(xiàn)融媒體,一本書變成一個視頻只需要非常短的時間。圖文和視頻的邊界越來越模糊,未來可能只有大內容行業(yè),因為所有形式都彼此嵌套,共同傳遞著某種知識或者價值觀。

  我們現(xiàn)在設計團隊只有10個人,他們一個月可以畫1萬張圖,這大概等于100本書。相對于原有人工插畫師,標準平均效率提升10到30倍之間。極致情況下我們出一套書的插圖,一臺電腦一天可以出5000張圖,是指同事下班了電腦在那自動出圖,早上同事收一下就可以開始篩選圖了。非常多的事情已經有變化了,我原來找插畫師要求他畫功要好,現(xiàn)在是他一定要有很好的審美能力和選圖能力,要選出最好的圖以及最少人工修改的圖。

  我最初也覺得AI是一個效率工具,但是它已經影響到了生產關系,所以它不只是一個效率工具。

  AI已經改變了出版行業(yè)的設計流程,原來給你一個樣稿然后改到大家崩潰的時候,客戶說“就這樣吧“。AI來了,從樣稿確認,我們拆解審美體系,然后給客戶一百種風格,現(xiàn)在的情況是客戶不再讓你改了,他說第六種風格很好,第四十種風格也很好,變成了選擇題。

  這代表著,出版行業(yè)里的工作流程開始變化了。

  

圖片4.png

  在看山團隊內部,工作流程也發(fā)生了變化。

  原來工作流程是教研人員然后是文案人員編輯,然后是插畫師,然后是動畫視頻,現(xiàn)在變成小組,這個小組是做科普的,這個小組做文學的,當我們拿到一個需求然后給它建立一個風格庫。我們可以幫出版社建立100種風格,但這100種風格歸屬于同一審美體系,可以應用在不同學科里,比如生物是這樣的風格,語文是這樣的風格,所以構建一個風格體系,讓整個出版社的內容輸出品質高且穩(wěn)定。

  流程變化了,生產效率的工具已經影響到生產關系了。生產關系變化,指產業(yè)鏈上下游變了。

  最近有出版社委托我們做一套書,給了我們幾個核心詞匯,我說“你的框架呢?”他說“沒有框架”,我們帶著AI做了一套書籍整體框架,順利地通過了出版社的審核。從框架到文稿到插圖到版式,這意味著出版行業(yè)原來一本書需要五六環(huán)節(jié),包括作者、插畫師、美編、校對、翻譯等等,現(xiàn)在只需要一個人或小組就可以完成。

  生產力的工具開始影響到生產關系,生產關系也不可避免的影響到社會的結構。有一個大的變革即將到來,你到底把AI看成是一個工具還是看成一個時代,甚至我們認為這對應著一個AI觀,這種AI觀正是某種價值觀的體現(xiàn),例如AI時代:你要更開放,你要歸零。

  為什么要歸零?比如,最恨繪畫工具的是學美術出身的人,最恨文稿工具的是編輯,為什么呢?我認為你要歸零,不要把你學到的東西太當一回事,已有的知識或技能也許都會被AI或掌握AI的他人所替代,你可以當自己是孩子,跟AI重新構建你的優(yōu)勢,這是這個時代的新法則。

  這些我們用AI畫的圖,畫圖有三個不同的境界,第一個是發(fā)朋友圈的;第二個是你可以自由表達,這類是難的,你要樹立一種情緒,要結構化表達,要能夠運用某種風格,這種風格有助于你的表達;第三個是你可以表達別人要求的情境,并且他愿意為此付費。這個是AI繪圖服務商業(yè)化的基本邏輯,這個事情難度更大些,要做很多功課很多實踐,才可以達成。

  這是我們做的一些文學作品,同樣的鄉(xiāng)村,左邊這幅圖很中式,中間這幅是版畫,右邊是水彩,AI都可以自由實現(xiàn)。

 

圖片5.png

  除了工程類、生物類、醫(yī)學類這些科學性極強的插圖,AI可以勝任絕大部分的繪畫的風格。

  我們2022年的時候敲不開任何一家出版社的門,2023年的時候我們奔走在北京各出版社之間,講AI到底可以給內容行業(yè)帶來什么。2024年的時候行業(yè)的溫度忽然起來了,版權問題大家雖然仍舊關心,但不再過度焦慮了。現(xiàn)在我們服務的出版社和企業(yè)有這些——

圖片6.png

  多知當時寫我們的文章題目是《這家不足20人教育科技公司怎樣依靠AIGC走出至暗時刻》。其實,不是瞬間從至暗時刻到光明時刻的,我們現(xiàn)在還在漫長的軌道里慢慢走,還沒有真正到光明的時刻。

  02

  “做教育要思考我們要去哪里”

  AI可以給教育帶來什么?

  AI的基本原則就是算力、算法和數(shù)據(jù)。教育要思考的是教育的目的、教育的本質,教育的方式。更多的創(chuàng)業(yè)者是在AI帶給教育方式的變革上。

圖片7.png

  給大家分享一個寓言故事:

  很久以前有一個魏國人,他決定去楚國做生意,他精心準備了馬車,干糧,帶來上了一些銀兩,滿心歡喜地上路了。但是,故事的有趣之處在于,他的馬車方向居然是朝北邊跑的!

  一天,他遇到一個好心的路人。路人好奇地問他:“兄弟,你這是要去哪兒啊?”

  魏國人一臉驕傲地回答:“我啊,要去楚國!”

  路人頓時愣住了,看了看他馬車的方向,不由得笑了起來:“大哥,你這是往北走呢,楚國在南邊啊!”

  魏國人不以為然地說:“沒關系,我的馬很快,我的干糧很足,我的錢也夠多。只要我繼續(xù)走下去,總會到的!”

  我們做教育的人,總要去思考“我們要去哪里”。盡管我們的馬很快,糧食很足,資金很多,但是我們要思考我們要去哪里。

  我現(xiàn)在大概每一兩周會測十幾二十種AI工具,包括教育的工具,我們測試了很多。教育內容的生成,比如教學設計、教案生成、教學游戲、試卷生成等等,這是AI的算法和數(shù)據(jù)結合到一起做的。然后是個性化學習體驗,個性對話、虛擬空間、也是數(shù)據(jù)和算力做的事情。然后是實時評測反饋。這些都是我們“糧食充足、馬很快”的領域。

  但是,這些當然很重要,除此之外我們做了很多年教育了,我們真正要探討的是除了“糧食很充足、馬很快”,我們也要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。

  麥肯錫的報告提到,2030年應該做什么工作?他們訪問全球很多應用了AI的企業(yè)家或職場人做回答,得出的結果是,他們認為,到2030年,在高級認知技能方面情況有些復雜,創(chuàng)造力的需求仍然在高位,預計將增加12%。但其他如高級讀寫和寫作,定量和統(tǒng)計技能需求會下降19%。備受追捧的新技能是社會和情感技能。預計到2030年這些技能在歐洲需求將增加11%,在美國將增長14%。

  AI來了,社會會有很多變化,行業(yè)有震蕩,我們用原來的方式培養(yǎng)的是社會需要的人嗎?這又有點像刻舟求劍了。我們的教育體系一直在為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,當社會已經變化的時候,教育體系可能來不及那么快的反應。但教育的從業(yè)者也許可以做更多的思考。我們現(xiàn)在培養(yǎng)的人能適應未來嗎?

  03

  AI藝術課程培養(yǎng)想象力和創(chuàng)造力:3000學院完成了學習

  我們希望做一些對的事。

  在我們的團隊里,用AI繪畫工具畫得特別好的不是學美術專業(yè)出身的,大量肌肉訓練帶來的熟練技能已經被AI替代,而人大腦中的想象力和綜合素養(yǎng)變得非常重要。“你能跟AI講清楚”“你的理解”有獨特之處,非常重要。

  我們認為,AI可以作為一個工具可以做教育過程中的訓練手段,讓孩子們更有創(chuàng)造力。而有創(chuàng)造力、更溫暖、更獨立,對一個社會有價值,因他的存在讓世界變得更美好,這樣的未來人類是我們需要培養(yǎng)的。

  所以,我們做了愛奇多親子AI藝術課程,利用AI工具讓孩子學畫畫,通過使用AI創(chuàng)作工具,孩子們可以自由創(chuàng)作各種藝術作品,也同時訓練了自己的思維能力、表達能力和美學素養(yǎng)。

  每次創(chuàng)作過程都好像是在創(chuàng)作一個小作文,孩子們學會了描述人物的時候要有表情動作,描述景色要加光線、角度等等。當我們以輸入為前提進行思維訓練的時候,輸出才實現(xiàn)更好的可能性。

  課程是去年7月開始測試,我們開發(fā)了一個AI創(chuàng)作平臺。這個平臺只有兩個按鈕,一個是說話鍵,一個是發(fā)送鍵,就可以完成整個創(chuàng)作過程了。

 

圖片8.png

  我們也研發(fā)了一整套的教材,很多人說:AI來了,知識不重要了。不對,知識還是很重要,只是之前我們是往大腦里輸灌知識,現(xiàn)在我們的大腦是知識的發(fā)射器和接收器,需要調用AI獲取海量的知識,解決各種復雜的問題。

  大家看,孩子們畫得還不錯,全部是4到6歲的孩子們畫的。中間這張圖很有意思,她最初畫的是艾莎公主穿著藍色長裙坐在城堡前,后來畫艾莎公主在水果的海洋里沖浪,這代表著孩子開始表達她想要的東西了。這件事是對的,再后來她畫艾莎公主穿著蜘蛛俠的衣服做好人好事,她可以將元素重組了,創(chuàng)造力就來自于各種元素的重組。

圖片9.png

  甚至有4歲的孩子做的畫,60歲的奶奶可以幫他做成視頻。所以,未來超級個體的小朋友拿起筆來就能寫一個故事,創(chuàng)造一首很好的音樂,借助AI就可以創(chuàng)造非常偉大感人的畫作,這樣的小朋友在下一個時代會大量涌現(xiàn)。

  我們的作業(yè)都是希望給他生活里某一個人,比如給他爸爸做一個杯子,送給奶奶家一幅畫,或者給老師送一個表達情誼的東西。情感和創(chuàng)造力是人類最根本的特質,非常珍貴。我們用AI不斷訓練孩子們去做這件事,也是為了讓他們感知到人類最美好的根本。

  目前,這套課程有3000名學員完成了學習。

  接下來,我們想做AI魔法學院?! ?/p>

圖片10.png

  我最近在嘗試使用AI創(chuàng)作音樂,我們的《圖書會唱歌》都是AI生成的兒歌。假如大家覺得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我覺得那可能是方法錯了,AIGC的方式可以幫我們做得更好。

  如果未來的超級個體,通過AI每一個孩子都可以畫畫、創(chuàng)作音樂,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寫一個感人的故事,每一個孩子都可以用自然語言編程,那會是一個迷人的時代。

  在AIGC的探索實踐中,我們猶如在迷宮的出口看到了未來的樣子,我們決定去迷宮入口接引一些小朋友,讓他們看到未來的方向。

  04

  “新一代職場人要學會跟AI共生共處,成為更好的AI駕馭者”

  我們雖然團隊還蠻小,但多少也搶了一些人的飯碗。比如傳統(tǒng)的插畫師因為AI可能會失去工作。

  令人悲傷的是,所有職業(yè)院校里所學的東西還是原來的,前赴后繼。當學生們的師兄們、師姐們已經逐漸因為技能跟不上丟掉工作的時候,他們仍舊在學習原有的工具、原有的工作方式。所以我們嘗試跟學校一起開發(fā)出更多應對不同行業(yè)場景的課程,希望能夠培養(yǎng)一些新一代職場人。

  我們反對把AI僅僅當作效率工具,它會改變整個生產關系和工作流。項目管理方式不一樣了,做整個產品設計的邏輯也不一樣了。我們也反對教授各種AI工具的使用,我們完成一項工作是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要用到不同的AI工具。我們的工作方式是因AI而改變,以工作流的方式解決行業(yè)復雜的問題,是新的職場人必須要學會的技能。

  我們正在和傳統(tǒng)職業(yè)學校一起進行拆解原來的工作場景,再把帶有AI輔助工具的新方法植入進去,以場景為導向合理調用AI工具解決各種問題。非常辛苦的地方是,你現(xiàn)在教完他,回到家后,第二天看軟件升級了,又有新的工具出來了。我們想,這種情況推動我們和新一代的職場人,都要變成一個終身學習者、實時刷新知識。它跟上一代職教課程是不一樣的,上一代一個課程可能可以用十年八年,你現(xiàn)在必須跑在前面嘗試所有工具,以及探索工具的組合效率帶給行業(yè)變化和應用方式的革新。

  我正在寫一本書叫《AIGC創(chuàng)新設計與行業(yè)應用》。在這本書里要說的是:新一代職場人需要學會跟AI共生共處,需要成為更好的AI駕馭者。

  這是我們在職教里小小的探索,剛剛開始,還沒有很多的成績。

  凱文凱利說,人類未來的工作將會變成提問,應對不確定性。應對不確定性是非常重要的,你學的東西可能分分鐘歸零,讓你驕傲若干年的東西可能忽然沒有價值了。你得先保證你不崩潰,其次保證你是喜悅地望向未來,再其次你可以呼嘯著重新沖出去學習更多的東西成為更新的自己,這些動作連貫起來就是我們應對不確定性的正確姿勢之一。

  我們的一生必將跟AI共存,正如張愛玲的小說《十八春》里有一句話叫“我們回不去了”。我非常喜歡這個時代,因為它相當于幫我擴充了生命的容量。它的信息量這么大,大大延長了“我們的生命”這個體感,我認為這是一個好時代。

  謝謝大家。

  05

  Q&A

  提問:對于我們來說,對AI能做什么有很多思考。但是重要的是怎么做?這點我們是缺少經驗的,甚至缺少思路,我們有很多試錯和踩坑,浪費了很多時間。想聽一下您的建議,你們落地的時候有沒有什么好的建議和忠告?比如說,我們要關注產品的落地,那我們是基于開源大模型自己訓練還是基于閉源大模型去做?

  還有AI在工作中使用,我發(fā)現(xiàn)很人思想觀念上很難轉變,效果并不理想。想了解你們自己公司在推的時候是怎么做的?

  梁翃:第一個是AI怎么用,很多年前有一個“互聯(lián)網+”的概念,后來的事實證明應該是+互聯(lián)網,現(xiàn)在是AI+,我覺得先“+AI”,就是AI進去你所在的行業(yè)或場景,你看有什么化學反應,就是AI的算力、算法、數(shù)據(jù)到底會對你的行業(yè)或場景形成哪些影響。菜在這兒了,你自己想想怎么炒會變成新的菜式。我們是非常小的公司,我們就是模型的應用者或追隨者,誰家大模型好用就用誰的。但是我服務的客戶,我服務的人群他們在那,他們需求是什么我了解,這是我的核心競爭力,包括我如何用工具更好的服務他,這是我們小團隊的特質。我沒有能力做大模型的開發(fā),就是想把現(xiàn)在的事情做好。

  如果讓員工積極用AI,這大概率不可能。我對團隊“威逼利誘”,比讓實習生跟員工坐一塊,嚇唬員工說“實習生用的好就把你開掉”這種方法都可以想出來了,結果都不行。

  我們是內部每周都有培訓,教會大家工具基本使用技巧。但真相是:不到員工自己想去學的時候,他不會學。而給他任務和有壓力的期限,“順便”告訴他一些工具,這個時候效果會好一些。

  首先,你的團隊里要有真正的AI支持者成為你的推動者,這件事很重要。這個積極的小團隊一點點地蠶食、瓦解那些對抗者,讓他們的”斗志”沒有了。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感覺到AI真的給他帶來的好處。比如用更輕松的方式更優(yōu)質地完成了工作。本質上提效降本增效是老板的訴求,不是員工的訴求。員工需要的是,更加輕松完成自己的工作。

  提問:我們做的是國際中文教育,我覺得現(xiàn)在孩子們還是要積極擁抱AI的,但是我自己做的時候,因為用了大量的大模型,覺得自己變得懶了,懶得思考,一有問題就會扔給AI去做??吹侥叫『⒆佑肁I畫畫這個很好,2到4歲小孩子語言不是很強的時候有想象力,但是隨著他長大了以后,他會不會習慣于用單詞表達自己的思想,從而會影響他的語言能力發(fā)展?

  梁翃:第一件事您講的是依賴AI,這是一個成年人學AI必須要有的階段,但是也要跳出來,跟它對話過程中讓能夠保持自己清晰的目標感,讓AI能夠遵循自己的意圖。我們一般會認為成年學習AI會有三個階段:學會使用、建立習慣、擺脫依賴。

  另外小朋友的語言能力發(fā)展的問題不必擔心,因為在教會他使用Prompt過程里并不是讓它做一個單詞的輸出,這也分成三步:第一步是思維訓練,他腦子里得有東西,不停快速的出現(xiàn)各種各樣的場景,第二他要能夠結構化表達,場景是什么,不同的場景對應的元素有哪些。第三步是在AI的輔助下輸出一個藝術作品。所以表達絕不會止步于某個單詞,相反是結構化、系統(tǒng)化表達,更加容易調動AI實現(xiàn)自己的想法。

  第二件事,不要擔心。對于我們學習的一個新事物來說,任何擔心都是用來引導我們去打破它的,一定有一個路徑在那里。

  提問:我也在思考就是未來會變成什么樣?

  梁翃:我們現(xiàn)在看到職業(yè)院校里最大的問題,學AI這件事學生比老師厲害。最近去了一個大學,老師問我說Prompt是什么,我很努力想怎么解釋,其實大學生們會更熟悉,只不過可能受限于某個軟件的功能,還沒有真正的成為AI工具的駕馭者。當更多人都善于駕馭AI解決自己的工作、生活中種種問題的時候,我相信未來會變得更好。

  當然,這是因為幾乎所有創(chuàng)業(yè)者都是樂觀主義者,尤其我們是瘋狂的樂觀主義者,永遠相信未來肯定比現(xiàn)在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