卡片能成為另一種“社交語言”,也與從眾心理有一定關系。
作者|馮瑋
圖|網(wǎng)絡
來源|成長的可能
大同教育電視臺報道,5月初山東濟南的一位小朋友在千佛山許愿,希望自己能夠得到奧特曼卡片。
視頻在網(wǎng)上快速走紅,不少網(wǎng)友笑稱“這么虔誠的孩子,必須得給一張了”;也有一些家長表示擔心“這是沉迷上癮了吧”……
“奧特曼卡片”是一種系列卡片,每張卡片上印有一個動畫片中的奧特曼或怪獸等角色形象,卡片標有如攻擊力等不同的數(shù)值,在稀缺性上標注有如R、SR、SSR,還有TR、TGR、HR、OR等十幾個等級。
(來源:卡游官網(wǎng))
成長的可能團隊隨便進入幾家中小學附近的小賣部看到,不同種類的奧特曼卡片基本都被擺在了最明顯的位置,“吸金”能力,可見一斑。
熱捧奧特曼卡片孩子們的另一端,是不少正在犯難的家長們。
“前幾天過生日我問有什么愿望,他說想要一盒卡;去年他的愿望還是想要全套《哈利波特》。”
“有一次孩子買了五包,一張新卡都沒有,直接就扔小賣部了。想到自己一個小時的工資就這么沒了,心情真的很復雜。”
“這段時間開始學會偷拿大人錢了,而且越拿越多,我找機會和她談心才知道錢都拿去買卡了,無語。她要是偷錢買雪糕我可能都沒那么生氣。”
“背課文特別困難,但是奧特曼的名字一字不落。”
……
孩子們?yōu)槭裁磿绱税V迷?家長又該怎樣面對這個現(xiàn)象?
#1
低齡學生的社交頂流?
深圳某小學門口的商家向成長的可能介紹,奧特曼卡片在2020年前后開始進入許多商家,一開始并沒有受到太多追捧,真正風靡起來差不多是在2021年秋季開學后。
北京某公立校小學教師倪虹(化名)同樣在去年開始發(fā)現(xiàn)班級中的孩子們開始頻繁把玩奧特曼卡片,她分析,之所以是那個時間節(jié)點,可能有幾層原因:
其一,當時是國家對“防沉迷系統(tǒng)”的設置取得一定收效的時期,線上游樂時間的壓縮,意味著孩子們線下娛樂的時間和付出大概率隨之增長;
其二,奧特曼動畫片IP本身對孩子們的吸引力;
其三,奧特曼卡片與多年前的水滸卡、近兩年的盲盒相似,自帶的稀缺性、收集性、社交性,以及不同的價格水平,可以讓它在吸引關注度的同時,還保證了不同經(jīng)濟情況的孩子們都能參與其中……
“我和學生們聊過這個話題,單純的喜歡也有,一般男孩子們還是很容易被奧特曼吸引的,攀比也有,跟風也有,如果班上有幾個孩子在玩,那很容易更多孩子都參與進來。”倪虹表示。
“一包小卡片的價格有高有低,一開始家長們也不太會拒絕一兩塊錢買卡的要求,久而久之吧,可能普通卡片就越攢越多,孩子的欲望也變高了,再買買買的時候,那個價格就不在家長的預期范圍內(nèi)了。”
(來源:卡游官網(wǎng))
奧特曼卡片的名目和樣式基本年年都有更新,例如經(jīng)典版、豪華版、傳奇版、榮耀版、黑鉆版、三周年禮盒、陽焰版禮盒等等,卡片價格既有1元、2元、5元的,也有30元、40元,甚至近千元版本——價格越高,抽到稀有卡的幾率就越高。
這些卡片對于孩子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?我們找到了幾位小同學。
小河,青島四年級男生
“我們班一開始沒有人玩,是隔壁班中午的時候在操場玩對戰(zhàn),后來大家老看,就慢慢也開始買了。”
“有的同學花錢多一些,比如我有個同學每天都會買那種貴的,他都是偷偷買,爸爸媽媽不知道,在小賣部買完就拆掉,好卡拿走,爛卡直接丟掉或者給其他同學。他家里挺有錢的,爸爸媽媽都是做生意的,每次接他都是保姆,所以管得很松,就能糊弄過去。”
“不過其他很多同學都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來接,每次就買不了多少,我已經(jīng)有200多張卡了,差不多就是一兩天買一包,過年的時候找爸爸媽媽要了新年禮盒,那個就貴很多。”
青青,天津初一女生
“我六年級的時候,班里挺多男生喜歡玩奧特曼卡的,我也玩過一陣,我也很喜歡奧特曼,不過不太上癮,后面基本上都送給同學了。”
“很多同學都會偷偷拿到班里玩,老師是不允許的,因為覺得與學習無關,另外很多男生喜歡飛卡,比誰飛得遠,有一次就劃到了低年級的同學,后來還請了家長。”
“其實玩卡片這個事兒,我覺得沒有很多家長或者老師說得那么夸張,男同學收集奧特曼卡片就和女生追星買偶像小卡沒區(qū)別,只要喜歡那個形象,很容易想買與它有關的東西吧。”
“上了初一之后感覺玩卡的同學少了很多,我們班主任說喜歡什么都有度,只要不給家人增加經(jīng)濟負擔,不影響學習,都是可以支持的。”
“這可能也是我們班班主任最可愛的地方吧!”
亦可,北京五年級男生
“我自己是奧特曼忠實愛好者,已經(jīng)玩了三年,有好幾本冊子了。”
“最開始我媽媽也不同意,老嚇唬我,比如有小孩敲碎了家里的存錢罐,偷了一千塊錢去買卡,還有小孩偷自己同學的卡被抓到了什么的,就是總嚇唬我讓我別偷別人的,別總買,非想要就自己攢錢買。”
“我也有幾個專門聊奧特曼卡的朋友,基本都是有好幾本的,卡太少的人聊起來沒勁,我主要和卡多的人玩,這樣大家才能聊一些各自的稀有卡,還有一些劇情故事什么的。”
“肯定是希望越多越好,自己的卡越稀有越好,所以也悄悄花過姥姥給我的壓歲錢,這個錢我媽媽不知道,差不多有幾百塊吧。”
神秘樂寶,武漢四年級男生
“我同學在鉛筆盒上貼了個特別厲害的奧特曼卡,每天放學前他都摸摸那個卡片,再去買,覺得可以給自己好運。”
“抽砸的時候更多些,沒辦法咧。”
“有錢的人就氪金,走高質(zhì)量路線;我們這些沒錢的就是以量取勝,能夠得著2塊的就絕對不再買1塊錢的,能買幾包就買幾包,買多了也能抽到稀有的,另外那些氪金同學買多了也會有很多重復的稀有卡,也可以要到。”
“窮人有窮人的玩法撒,就是慢一點而已。”
偷偷買、不好就扔、稀有卡越多越好……類似的關鍵詞都呈現(xiàn)出沉迷卡牌游戲可能給低齡孩子們帶來的負面影響。
南京市玄武區(qū)市場監(jiān)管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就此問題接受《現(xiàn)代快報》采訪時曾表示,抽卡類產(chǎn)品在購買上存在一個概率問題,可能會讓還沒有形成理性消費觀的未成年人,養(yǎng)成不理智的消費習慣,產(chǎn)生賭博的心理。
(來源:受訪學生)
#2
搞不好是鈔票粉碎機
搞得好也能教育孩子
在孩子們金錢觀念尚未成形,自制力也薄弱的前提下,奧特曼卡片們有了可乘之機,本質(zhì)上,對家長的引導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家在廣州的家長老李,發(fā)現(xiàn)今年開始,五年級的孩子在足球培訓班里的表現(xiàn)越來越好。
一開始老李以為是孩子開竅愛上了足球,也在其中找到了成就感。最近他才發(fā)現(xiàn),孩子的熱愛,有一部分是因為不同表現(xiàn)可以兌換為不同積分,積分累計又可以換禮物,足球隊今年的兌換禮物之一,就是奧特曼卡片。
“訓練營真是走心了,孩子喜歡什么就送什么,好像男孩子喜歡兌奧特曼卡,女孩子喜歡兌換葉羅麗卡。”
“男孩子們今年的確踢得帶勁兒了。”老李和教練都有相同的感覺。
嘗到卡片“甜頭”的老李,也曾經(jīng)試圖以這樣的方式激勵孩子完成更多任務或者養(yǎng)成更多習慣。
“回家主動完成作業(yè),語文和英語聽寫全對,數(shù)學計算全對,可以得到一包5塊錢的卡。”
“小型測驗,有一科100分,就可以買一包10塊錢的卡。”
“主動幫助媽媽做家務,積累10次,也可以換一包20塊錢的卡。”
(來源:受訪者)
老李曾經(jīng)為孩子制定了詳盡的兌換方法。
只是好景不長,5塊錢的卡漸漸不再能滿足孩子,作業(yè)的完成質(zhì)量隨著卡片積累的增加而逐漸下滑。
“一直嚷嚷讓我把卡片獎勵上調(diào),不然就不好好寫作業(yè)也不好好學習,我感覺我被他反將一軍。如果依次上調(diào)5-10塊錢,每個月在卡片上的花銷又至少多了兩百塊;如果不管他這個要求,感覺學習的熱情又的確下滑了。”
老李頭疼不已。
同樣試圖以奧特曼卡為手段激勵孩子學習的,還有海口的君君,君君的女兒現(xiàn)在2年級,處在懵懵懂懂迷戀奧特曼卡的階段。
“我和汪涵學了一招兒。”
君君笑道,在發(fā)現(xiàn)孩子有點喜歡奧特曼卡片后,她在許多社交平臺搜索了孩子沉迷奧特曼卡片該怎么辦的內(nèi)容。
“然后我就刷到了一個視頻,汪涵講自己的孩子沐沐特別喜歡奧特曼,汪涵就教育孩子說,你知道奧特曼打怪獸都要念咒語吧,咒語就是唐詩,你把唐詩背下來,就可以用咒語打敗怪獸啦。”
“這個視頻給了我特別大的啟發(fā),感覺相較于強勢地告訴她不可以、不行,甚至是把卡片撕掉,不如因勢利導。”
“所以我會陪她每天一起玩一會兒小卡片,借助卡片,我們一起認那些奧特曼的名字,幫助她記憶生字,下面的那些數(shù)值,也幫助她去識別個位、百位、千位、萬位等等。”
“另外我也會做一些發(fā)散,比如孩子們肯定都喜歡奧特曼卡、不喜歡怪獸卡。我就會和她說,這個怪獸啊,是日本動畫片里面的,有點丑丑的所以你不喜歡對不對。那你想不想要認識咱們中國的神獸呀?有很多很有趣的哦,順勢就把買來的《兒童版山海經(jīng)》陪她看了一遍。”
“可能因為我的女兒還比較小,另外女孩子本身對超人、怪獸的癡迷度沒有那么高,所以目前還算比較好帶,如果她再大一點,我想也許會從培養(yǎng)一些其他興趣的角度,幫助她找到更多的樂趣,來分散一些注意力吧。”君君最后說道。
(來源:受訪者)
家住重慶的天天媽媽,在和孩子周旋時,就沒那么輕松了。
“今年開春的時候,我出差,8歲的天天和奶奶住。奶奶比較嬌慣孩子,帶著他去趕集的時候看到地上有很多奧特曼卡片賣,想給孩子買,孩子當場說這些都是假的,吼著嗓子讓奶奶不要貪小便宜,丟臉。”
“那天晚上奶奶跟我們說這個事情,我就覺得特別心疼老人。孩子爸爸也在回家后狠狠教育了他一頓。”
“后來我出差回家,看到家里多了好幾盒那種看著就很貴的卡,我問天天哪兒來的,他說奶奶買的,我不信,追問了幾次,發(fā)現(xiàn)是他偷了奶奶小布袋子里的2200塊錢,全買卡了。”
“我就納悶了,孩子拿了2200塊錢去買卡,小賣部的老板就不管不問的么?我直接報了警,最后小賣部退回500,剩下的我們自己承擔。”
“卡片是黑洞,孩子是韭菜,家長是最難的那個。我最近找了班主任,只有班主任能管住他了,希望能有用吧。”電話另一頭,是天天媽媽充滿焦慮的聲音。
#3
如何讓孩子理解光、相信光?
“奧特曼卡其實也可以算是共同話題吧,一開始我們都想要平衡車,后來都要兒童手表,現(xiàn)在都要奧特曼卡片,因為有了它才能一起玩呀。”天津某小學生表示。
學生眼中的奧特曼社交貨幣,在平臺和新聞熱點中,早已被家長們定義為“毒瘤”。
家長們討論著卡片帶起的攀比、浪費、甚至是偷竊,也唏噓著新聞曾報道一個3年級小孩為了撿回飛出去的奧特曼卡片,差點在馬路上被撞到的意外。
“其實浪費錢都不是最擔心的,因為我們給孩子隨身帶零花錢,是為了他萬一餓了、渴了,能去買點吃的,別影響身體。但是有孩子省下早點錢去買卡,真的又恨又氣又心疼。”
如何尊重和保護孩子的社交需求、如何幫助孩子正確收集自己喜歡的事物等等話題,成為討論的焦點——能夠陪伴孩子一起使用好卡片的家長畢竟是少數(shù),不少親子賬號看中了這個需求,上線了如“如何靠奧特曼卡片,教育孩子”等課程。
那家長到底該怎么辦呢?
首先,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。
濟南二安心理咨詢中心主任莊衛(wèi)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,這類產(chǎn)品能夠讓孩子‘欲罷不能’,與其自帶的不確定性和挑戰(zhàn)性有一定關系。
同時,卡片能成為另一種“社交語言”,也與從眾心理有一定關系。“這也反映出部分孩子內(nèi)心是孤獨的,通過這樣一類東西實現(xiàn)社交分享,獲取群體的認同和自我滿足。”
對于家長們的憂慮,莊衛(wèi)東強調(diào)引導應重于約束。“可以讓孩子們接觸更多有利于智力發(fā)展的游戲,或者帶孩子去戶外。最重要的是,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。”
其次,要找到合適的引導方式。
在成長的可能《要打入兒童社交圈 ,需要準備好入門“裝備”?》一文中,兒童心理咨詢師徐沛沛也強調(diào),孩子在2-6歲時可能會有這類行為:看到別人有什么,我也要;到了商場里面,看到什么東西都覺得我也想要,我也想要買,統(tǒng)統(tǒng)買回家吧。
“這個年齡段的孩子,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沒有到那么復雜的狀態(tài),所以他有一個本能的反應,看到這個東西我喜歡,我就想要,就要得到。”
因此,面對這個年齡的孩子,家長首先接納孩子的喜歡和渴望。然后家長反過來要自己做一個評估:“我要不要滿足他的這個需求?”
如果不能滿足,家長需要告訴他原因。
當不滿足孩子的時候,很多家長不懂得怎么能夠有策略地去回應,比如前文的老李就是如此。
徐沛沛解讀,此時需要家長有一個規(guī)則的引導,“比如說家長規(guī)定好每次去商場就只能買一個玩具或者是一本書,一個月有多少零花錢,通過這樣一些外圍規(guī)則的提前設定,幫助他在認知層面和行為層面同步發(fā)展。”
核心有兩條,一是事先設定規(guī)則,二是情緒穩(wěn)定的堅持原則。
大多數(shù)六歲以上的孩子,少部分中班、大班的孩子會開始出現(xiàn)這樣的傾向:通過交換禮物來交朋友、融入社交圈。
這時候是孩子在主動發(fā)展社交技能,是非常積極的狀態(tài)。但是,家長又糾結了,既希望孩子能交朋友,又怕孩子過于依賴物質(zhì)條件從而攀比。
“在交換禮物交朋友與攀比之間,有很長的距離,作為家長,要抓住這個距離,抓住這個機會,跟孩子分享更多交朋友和選擇朋友的技巧,這就是利用孩子的發(fā)展規(guī)律給到積極的支持。方法還是接納和輕推。接住情緒,輕輕影響和帶動。”徐沛沛提到。
最后,關于關心未成年人不理性消費的情況能否維權。
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趙虎曾在《法制日報》上分析指出:“目前我國只對博彩業(yè)進行了單獨立法,‘盲盒’也好,‘奧特曼卡片’也好,還夠不上彩票和獎券那樣的偶然性。”
“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確有對向未成年人兜售商品的規(guī)定,規(guī)定商品不得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,但如果一定要說‘奧特曼卡片’傷害了未成年人身心健康,就太上綱上線了,還達不到被追責的程度。”
因此,相較于從結果倒推維權,與孩子增強溝通與互動,盡早選擇合適的方式予以引導,或許才是家長們更可控的辦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