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改革時代,校長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。
文|王敏
“新高考改革,讓學校的資源調配面臨著巨大挑戰(zhàn),作為學校的管理者,校長這一角色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。”潘玉芹說。
在今年兩會上,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答記者問時表明,高考改革今年要在17個省份全面展開試點。
在新高考改革即將全面鋪開之際,多知網(wǎng)獨家對話了中國教育學會教師專業(yè)發(fā)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潘玉芹,她介紹了各地學校改革的總體情況。
潘玉芹是中國教育學會教師專業(yè)發(fā)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、中科院心理所心理測量學博士后,常年奔赴地方學校進行調研,掌握著眾多教育行業(yè)一手信息。
在潘玉芹看來,新高考改革處于初期階段,各地的推進也是一個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。
(中國教育學會教師專業(yè)發(fā)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潘玉芹)
新高考改革下,學校面臨合理調配師資和教室的挑戰(zhàn)
新高考改革,首先要考慮師資問題。“六選三”走班選課制度實行之后,學生可以按照自身情況進行選擇,這導致有些科目選的學生很多,而有些科目選的學生很少。與之相應,被選較多的科目科任老師可能師資緊張,需要一個老師教多個班級,工作量增大,而被選較少的科目科任老師則可能剩余。公立學校的老師編制有限,所以,學校面臨著師資不平衡的問題,而這在四五線城市更為嚴重。
其次是教室?!傲x三”將會帶來20種選課組合,走班選課讓原有的固定班被打散,加之國家限制大班額,要在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額,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額,所以有些學校教室會不充裕。走班選課帶來的不固定性,讓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上負擔也不斷加重。
新高考改革,是對校長資源調配能力的考驗。民辦學校因其靈活性更強,可能更具優(yōu)勢。
新高考改革讓學生的生涯規(guī)劃提前,產生了選科“利己”心理
在高考改革前,許多學生是用12年來學習,只用高考結束后的兩周或者兩天來決定專業(yè)。不分文理科、六選三的改革使得學生在選科時就需要考慮將來大學所選的專業(yè)、未來想要選擇的職業(yè),這便讓學生在高中選科的時候就要開始考慮生涯規(guī)劃。
近幾年,教育培訓市場上關于生涯規(guī)劃的企業(yè)也越來越多,目前各機構主要還是從解讀國家以及各個學校的政策,針對學生情況幫助學生進行個性化規(guī)劃為切入點。
各地的經(jīng)濟情況、高考改革進展以及人們對于生涯規(guī)劃的意識等各種因素,使得三四五線城市的教培行業(yè)對生涯規(guī)劃涉及較少,生涯規(guī)劃的受眾,絕大多數(shù)還是已經(jīng)進行高考改革的一線城市的學生。
學生即使有意識的開始生涯規(guī)劃,但是選科時也并非完全按照自己的興趣,反而會更多的思考如何能夠進入一個好的學校,選擇一個好的專業(yè),或者先進入一個好的學校,再擇機轉專業(yè)。因此,學生會自發(fā)的避開一些較難的課程,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科目組合。
“利己”的心理在學校、教培機構、學生、家長中產生,而這與國家通過高考改革緩解應試教育初衷的現(xiàn)狀相違背。此外,當一些學科選擇的學生較少時,高校相關專業(yè)的招生便會受限。因此,如果引導不當,新高考改革或許會導致人才失衡,在某些領域產生人才短缺的情況。
教育水平落后地區(qū)自主招生難以開展,教育信息化軟硬件不匹配
除了單純通過高考選拔人才之外,自主招生也是高校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。
自主招生主要分為三類:一是高中階段學習成績優(yōu)秀、品學兼優(yōu)、綜合實力強或取得優(yōu)秀榮譽稱號的的高三畢業(yè)生;二是在一定領域具有學科特長,在各類比賽及競賽中獲得獎勵的考生;三是高中階段在科技創(chuàng)新、發(fā)明方面有突出表現(xiàn)并獲得獎勵的考生。
自主招生這三類都需要家長和學校對學生進行專門培養(yǎng),這對家庭的經(jīng)濟條件以及學生所能接觸到的教學資源要求較高,因此,自主招生對于三四線城市及發(fā)展緩慢的地區(qū)存在較大困難,甚至有的學校根本不知道從何著手。
在教育信息化方面,國家相關政策接連出臺,《教育信息化2.0行動計劃》要求要開展智慧教育,以新技術推動教育的模式變革和生態(tài)重構,要提升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素養(yǎng)。
然而,一些三四線城市或許在教育信息化硬件配備上達到了標準,但是由于當?shù)亟處煹男畔⑺仞B(yǎng)不高,所以學校在采用“互聯(lián)網(wǎng)+教育”進行教學,以及在對學生進行信息化技術知識、技能等教學時都面臨著瓶頸,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(yǎng)變得迫切而又緊急。
“新事物的推廣需要時間,需要周期。國家新高考改革的大方向是對的,當前,新高考改革落地,各地都還在摸索之中?!迸擞袂劭偨Y道。